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民族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昆举行

发布时间:2024-04-23 来源:秘书处 浏览:147次

会议现场

  2024年4月21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云南大学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云南大学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民族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院士致欢迎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蒋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杨李、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和向群出席并讲话。大会开幕式由云南大学副校长廖炼忠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河海大学、西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近百所高校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前提下,围绕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方精云致辞

  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院士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云南是脱贫攻坚战的典范,也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主力军,社会保障对巩固脱贫攻坚、推进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云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学科建设、思政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给予了积极保障。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并致力于在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郑功成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发展关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局,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现代化的标配和支撑共同富裕的支柱性制度安排,无疑担负着重大使命与责任。围绕本次会议主题,他阐述了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必须对民族地区的民生发展保持清醒认识。尽管脱贫攻坚战已经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贫困现象送进了历史,民族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民族地区因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历史贫困积淀、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落后,民生发展也相对落后,群众收入偏低、机会偏少、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更是走向共同富裕历史进程中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并给予更高重视、更多扶持的群体。二是社会保障在民族地区的民生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社会保障是增进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团结、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国家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保障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只解决温饱问题或者小康目标,而是包括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这决定了社会保障的作用还不能只限于保障基本生活,而是需要在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走向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方面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三是要发挥好社会保障的作用还需要加快推进制度性重构。为确保民族地区人民群众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需要加大中央财政社会保障专项集中转移支付力度,将保障民族地区群众享受公平统一的社会保障待遇纳入民族地区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范畴,同时引导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完善地区对口支援机制,持续壮大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他强调,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面向2035年与本世纪中叶设定的国家现代化目标,必须化解难点、补齐短板,而社会保障制度对此肩负着天然的重大使命,现阶段需要基于目标导向,以公平的标尺全面检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中的不足,加快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步伐,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支撑。

和向群致辞

  云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和向群在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期间,云南全省民政系统聚焦兜底保障一批的任务目标,推动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在政策对象标准管理四个方面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村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稳定的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兜底保障了150多万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应有贡献。

蒋玮致辞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蒋玮就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谈了思考体会。

  开幕式后,研讨会开展大会发言。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西北大学教授席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先后作大会主题演讲。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主持会议,南京大学教授童星担任点评嘉宾。

林闽钢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在题为“构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新格局——基于安徽淮北、江西赣州的调查”的发言中指出,五年过渡期中,我们要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将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和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的人口分开,实现分类管理。他认为,常态化帮扶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两线: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低保标准;二是两库:防止返贫监测库监测系统、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三是两套工作人员:社会救助协理员、乡村振兴部门工作人员;四是两套政策体系;五是两个不同部门管理:农业农村、民政部门。他表示,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要抓住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这三条主线,实现三个新格局:围绕防风险的常态化,要形成“识别机制——监测平台”体系,使常态化帮扶更具主动性、更具精准性;围绕促发展的常态化,要在分层分类基础上叠加发展专项政策,“缺什么补什么”,联动教育、人社、医疗、农业等多部门,融入社会救助服务,使常态化帮扶更具综合性、温暖性;要跨部门协同,实现贫困的整体性治理,建立“统——分——统”的管理架构,包含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他特别指出,社会救助帮扶共同体是中国未来的学术研究当中重要的切入口,当前社会救助法立法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建议能否把跨部门协同写入社会救助立法当中,使中国的社会救助形成新的突破。

席恒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作了题为“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基本路径与西部任务”的发言。他指出,缩小区域、城乡和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他认为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全体国民在不断提升物质财富、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其本质是全体国民总体的“富裕程度”和全体人民共享富裕的“共同程度”的均衡状态,即分好不断做大的蛋糕。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是不同群体收入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进而促进我国社会总财富的极大积累。其次是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和社会公平程度的不断增加,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总体公平和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引入共同富裕指数来测度共同富裕和评估共同富裕的基本现状。同时,他认为通过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形成城乡互动、要素互补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增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融合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他认为催生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赋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调节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是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要通过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变资产、能源变产业、潜能变财富,运用政策调节机制,引导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向西部农村地区流动,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来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

杨立雄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在题为“低保扩围增效向何处去——海南省陵水县的探索”的发言中指出,目前社会救助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部分地区社会低保覆盖面仍处于较低地位,需要探索扩围增效改革措施提高低保覆盖面。他提到,海南省陵水县通过“双线分离”将低保线划分为资格线和给付线,通“分档救助”分两种情况、5个档位发放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按A、B、C三档发放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的按D、E两档发放。陵水县通过两种改革措施,低保覆盖面提升4.12%、县低保财政支出增加202.77万元。他认为,新增低保对象主要集中于重度残疾、慢性病的病残家庭和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特殊家庭,陵水县突破了以收入为标准的困难家庭划分方法。他指出,对于低保扩围增效还可采取限制“单人保”,扩大“家庭保”;对低保户的划定标准,应该放宽家庭财产标准,将家庭财产标准线降低;改进对低保的考核方式,平衡“错保”与“漏保”等措施。

左停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在题为“对象、政策、方式:巩固脱贫成果过渡期后低收入人口帮扶工作常态化的三个维度”的发言中指出,常态化是帮扶工作的新起点,要打破“常态”认知的约束,从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帮扶方式三个维度实现帮扶工作常态化。他提到,目前政策维度的低收入人口的覆盖范围在扩大,2023年民政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中新增加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事实上大大拓展了低收入人口的范围。他认为,常态化是帮扶工作的发展和推进,要实现帮扶常态化需要在更宽的视域下审视问题调整帮扶对象、干预政策、执行方法,具体要注重常态化长效机制的建设;要研究脱贫攻坚中一些超常措施的规章化、法治化、普惠性;实现低收入人口民生保障在各部门工作中的主流化;自造压力、形成危机感、提高工作效率;还要注意应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建设。

钟仁耀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在题为“多维困难群众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探索”的发言中指出,群众的困难具有多维属性,既有物质方面的困难又有服务方面的困难;物质困难又可细分为收入困难和住房困难等,服务困难也可以具体分为生理缺陷的长期照护服务困难和心理精神健康服务困难等。他认为,困难群众的界定有家庭和个人两个出发点,家庭角度下包括经济水平这个维度,个人角度下包括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及赡养、抚养和扶养状况。今后应构建以正式支持为主导、非正式支持为辅助的社会支持体系格局,实现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间的协同发展及两者间无缝衔接的目标。

高和荣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在题为“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与托底型民生的建设”的发言中指出,随着经济不平等、风险普遍化问题的加剧,全民基本收入作为一项无条件为全体民众提供普惠现金的制度安排,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基本收入制度具有享有资格的无条件性、发放对象的无差别性、生活保障的托底型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公正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传统济贫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不具备的,也是对应对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有效回应。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对托底型民生主要有四个功能。首先,基本收入制度能够拓展托底型民生覆盖范围;其次,便于社会救济制度的实施;再次,化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风险。最后,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公正。因此,应充分发挥基本收入制度的独特性,通过引入基本收入制度提高现行社会救助和公共社会福利项目水平,特别要从民众基本生活需求角度测算基本收入标准,实现与托底型民生的对接。

童星点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童星作点评发言。他指出,虽然脱贫攻坚结束了,但我们研究的初心没有变,还是要帮助社会上比较困难的、比较弱势的一部分人。我们要讲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等,必然要了解世界,坚持并加强调查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作大会发言总结。他认为,民生的改善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任务,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进行机制设计,并增加一个维度,即如何促进老百姓普遍的富裕起来。目前的制度安排需要考虑国民权益平等和社保制度整体性问题,要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作为民生保障问题的专家学者,要保有正确的理念、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方法。

何文炯主持

  4月21日下午,举行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脱贫攻坚与防返贫机制、减贫增收与数字治理、养老风险与养老保障、健康风险与健康保障、救助帮扶与民生服务、边疆发展与边民民生保障、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8个分论坛,80位专家学者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分论坛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分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雄飞主持,厦门大学教授徐延辉评议。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发言,浙江大学副研究员方珂作了题为“依赖策略的形塑:低保对象的劳动激励及其治理路径”的发言,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匡亚林作了题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前沿与趋势”的发言,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夏珺作了题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发言,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霍萱作了题为“两库分离的政策效应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体系建设”的发言,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吴小芳作了题为“社会投资、福利体制与女性就业:基于OECD国家的分析”的发言,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向先迪作了题为“日本女性就业促进政策演变及其启示”的发言,凉山州玛薇社工发展中心执行理事、研究员侯远高作了题为“凉山彝族乡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反思”的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谷玉莹作了题为“融合共助: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机制研究”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既有助于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提升其脱困能力、也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会者指出,要积极探索人口分类管理,强化以需求为导向以及制度与政策保障,构建一个高效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脱贫攻坚与防返贫机制分论坛

  “脱贫攻坚与防返贫机制分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秘书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曹信邦主持,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振杰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作了题为“社区慈善对提升民生福祉的作用机理与现实路径”的发言,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志新作了题为“精准扶贫政策缓解农民主观相对贫困了吗”的发言,新疆财经大学教授盛新娣作了题为“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巩固脱贫成果研究现状及思考”的发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卓作了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中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发言,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全利作了题为“西部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接点动员策略研究”的发言,云南大学副教授王燕玲作了题为“重塑意义:边疆民族地区易扶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再造”的发言,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陈文美作了题为“返贫及规模性返贫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的发言,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肖志杨作了题为“西南民族地区防止规模性返贫演化路径研究”的发言,广州大学研究助理黄诗雅作了题为“从“两线合一”到“两制并轨”:农村脱贫人口救助与帮扶机制耦合构想”的发言。与会者认为,脱贫攻坚与防止返贫同样重要,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脱贫和稳定增收是当前的任务。与会者指出,在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实力的同时,还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预防和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增强对返贫的事前预防和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减贫增收与数字治理分论坛

  “减贫增收与数字治理分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秘书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主持,新疆大学教授雷霆评议。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作了题为“光伏帮扶项目是如何实现政策效应的?”的发言,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肖富群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治理界面创新何以可能?基于广州市‘穗救易’实践的考察”的发言,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冯朝睿作了题为“分类协同: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微实践与大逻辑”的发言,浙江大学讲师蒋卓余作了题为“低保市域同标是否存在劳动负激励?”的发言,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易艳阳作了题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的实践形态与推进路径”的发言,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鹏姬作了题为“‘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减贫效应研究”的发言,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史纪宏作了题为“福利体制视域下信息贫困治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镜鉴”的发言,楚雄州融媒体中心一级播音员叶建芸作了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中的媒体力量”的发言,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一捷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特困老人的发展型社会救助实践路径研究”的发言,云南大学本科生梁妮作了题为“社区数字治理:实践逻辑和优化路径”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助力乡村高质量建设是减贫增收的关键。与会者指出,数字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要推动数字化治理建设,打造稳脱贫的“新引擎”。

养老风险与养老保障分论坛

  “养老风险与养老保障分论坛”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罗红霞主持,《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陈保林评议。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作了题为“养老保障‘统账结合’中的权利‘分与合’研究”的发言,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作了题为“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次性筹资补助制度研究”的发言,滇池学院教授周沛作了题为“民族地区民生建设中的‘非政策性’内生动力推进”的发言,云南大学副教授寸洪斌作了题为“责任伦理视域下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伦理风险及化解”的发言,云南大学讲师李磊作了题为“中国家庭养老脆弱性的时空演化与收敛机制分析”的发言,滇池学院副教授郑媛作了题为“边疆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研究”的发言,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仪航作了题为“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托育服务设施实现代际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研究”的发言,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禧作了题为“事与愿违: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为何被困住了?”的发言,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雪菲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发言,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丕金作了题为“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的养老伦理研究”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我国养老面临人口老龄化、各地养老差距大等问题,要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健康风险与健康保障分论坛

  “健康风险与健康保障分论坛”由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凌文豪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龙玉其评议。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防范化解因病致贫的长效机制建设路径”的发言,长春工业大学教授李元作了题为“农村‘双困’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规模及保障机制研究”的发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杨华磊作了题为“互联网使用、健康行为和医疗费用”的发言,中央民族大学讲师沈澈作了题为“居家养老服务中非正式照料的现实作用及完善路径”的发言,湖南大学博士生黄保聪作了题为“收入相对剥夺对农村中年老人主观预期寿命的影响”的发言,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李姿蓉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的发言,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曲岫作了题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减贫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发言,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梅作了题为“社会居家养老服务对失能老人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发言,西南大学张梦怡作了题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发言。与会者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建立健全的健康保障体系,不仅需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需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共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应重点关注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明确界定基本健康服务的范畴与界限。同时,需明确政府、社会及市场主体在基本健康服务和普惠健康服务中的职责划分,以形成合力。此外,我们应理性认识并积极发展“健康经济”,推动健康产业与健康保障体系的深度融合,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挑战。

救助帮扶与民生服务分论坛

  “救助帮扶与民生服务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郝勇主持,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评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健作了题为“涟漪效应:慈善组织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何以别创一格”的发言,广西财经学院教授夏艳玲作了题为“西部地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变迁研究”的发言,云南大学副教授罗红霞作了题为“社区养老如何化解小区邻避:基于‘共生—助推框架的调查实验’的发言,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曹晨光作了题为“和合与共生: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乡村善治的司法治理进路探寻”的发言,滇池学院副教授杨树燕作了题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在民生工作中的服务实践与思考”的发言,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陈致宇作了题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空间治理路径”的发言,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芝钰作了题为“生命历程视角下民族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社会化过程”的发言,西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了吗?”的发言,内蒙古大学本科生王家豪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东西部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现实挑战与发展理路”的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本科生陈子妍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式扶贫模式的实践优势探析”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构建高效精准的救助帮扶体系是提升民生服务水平的关键,需要转变传统救助理念,深化救助制度改革,形成多元化、精细化的救助帮扶格局。同时,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救助帮扶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明确救助帮扶的对象、范围和标准,完善救助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机制,加强救助服务的提供和管理,确保救助帮扶工作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群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边疆发展与边民民生保障分论坛

  “边疆发展与边民民生保障分论坛”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邓崧主持,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高圆圆评议。新疆大学教授雷霆作了题为“边疆治理视域下新疆边民民生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发言,云南大学教授谭立力作了题为“西南边境虚空化的行政层级分化:趋势识别、生成机制与治理”的发言,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世杰作了题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协同治理研究”的发言,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波作了题为“县域银行业竞争与农户融资约束”的发言,兰州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付文昊作了题为“兴边富民行动改善边疆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了吗?”的发言,西藏大学学生邵飞作了题为“民族省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发言,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陈伟彬作了题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何以兼顾”的发言,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夏小梅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的发言,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俊俊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审计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的发言,西藏大学学生李嘉惠作了题为“民族省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水平测度”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坚持中国特色是边疆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根本途径。在尊重边疆地区独特性与共性的基础上,应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发展道路。为此,要紧密结合边疆地区实际需求与现代治理思维,加快完善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政府、社会组织和当地民众应各尽其责、协同合作,积极探索边疆发展与法定民生保障制度的融合方式,共同推动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与边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确保边疆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分论坛

  “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分论坛”由滇池学院教授李启华主持,滇池学院教授周沛评议。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周进萍作了题为“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的发言,滇池学院副教授张珏作了题为“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民生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发言,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卫子月作了题为“旅游与各民族‘三交’的互促机理与路径研究”的发言,滇池学院副教授伏香凝作了题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推进意义和法治保障”的发言,滇池学院李芸作了题为“乡村文化振兴在绿县高质量发展中的路径研究”的发言,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王桃作了题为“乡村体育赛事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动力机制、经验启示”的发言,滇池学院副教授朱宝雯作了题为“风险治理视角下韧性乡村社会建设研究”的发言,滇池学院教授副王维佳作了题为“边疆民族地区民生保障双推进”,滇池学院教授张达鑫作了题为“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实践与启示”的发言,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生谢康达作了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下瑶医药文化保护及其发展”的发言,云南大学学生段润芝作了题为“多民族边境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防返贫’路径选择”的发言,滇池学院讲师杨俊逸作了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的发言。与会者认为,面对全球化浪潮、经济转型以及边疆地区特有的地理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些边疆地区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部分边疆地区还积极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将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然而,边疆地区仍面临着人才流失、资源匮乏、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面向未来,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需结合地区实际,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和科技创新等多措施并举,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之路,助力边疆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各分论坛结束后,举行了本次会议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方盛举教授主持,新疆大学教授雷霆、云南大学副教授罗红霞、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郝勇、贵州大学教授高圆圆、滇池学院教授周沛等做分论坛总结。

方盛举主持闭幕式

  雷霆、罗红霞、祝建华、郝勇、高圆圆、周沛依次作总结发言(从左至右)

  最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致闭幕辞,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娟书记致答谢辞。

  林闽钢在闭幕致辞中首先对承办方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政领导、会务团队,以及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各部门领导、各方来宾和学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来自全国的200多位专家学者相聚一起,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民族地区民生问题展开如此系统深入的讨论,充分显示出学界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高度关切和中国社会保障学界的团结及此次学术大会的凝聚力。他强调,这次大会探讨的主题为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征程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欢迎青年朋友加入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社会保障学会欢迎并将大力支持青年学者的发展。

李娟致答谢辞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娟书记在答谢辞中对参与本次学术大会的各部门领导、各方来宾和学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方盛举教授在最后强调,近年来,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成立了社会保障研究团队,大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民生保障问题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但从学科发展来看,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也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帮助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与会人员合影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23317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