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为了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共同举办的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在线上成功举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先后主持会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做会议总结。来自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先后发言,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及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第一阶段会议由关信平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作了题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浙江调查体会”的报告,他深入阐释了“救助+慈善”、“助联体、助共体”、“智慧救助”、“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先富帮贫困”、“共富工坊、幸福岗位”、“党建+救助”的浙江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作了题为“智慧救助的优势和劣势”的报告,他认为智慧救助在实现救助的及时性、精准性和全面性,克服救助工作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隐私保护等风险较大、缺乏人情味、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等弊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作了题为“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社会服务救助”的报告,他从社会服务视角分析了低收入人口的福利状况,并提出在改善低收入人口状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重视农村社会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社会服务救助。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实践”的报告,他在分析四川省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现状与成效的基础上,指出救助帮扶工作主动性有待加强、救助帮扶群体的瞄准性有待优化、救助帮扶形式的多样性有待拓展等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标准化建设的逻辑与实现路径”的报告,他认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应通过横向联动与纵向贯穿等标准化建设与推广,从而实现数据、主体、事项的统筹与整合以及治理的有序性,即通过整体性与多元性实现救助的系统集成。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作了题为“全国小康背景下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及保障标准研究”的报告,他在对北京市的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和标准做出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二阶段会议由林闽钢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作了题为“我国城市相对贫困的新特点及治理对策”的报告,他认为我国城市相对贫困呈现出生存型贫困减弱、失业型贫困和在业低收入贫困并存等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扩大覆盖面、精准救助、提升标准、分层分类、项目整合等治理对策。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作了题为“基于脆弱共性和特性的残疾人事业治理研究”的报告,他通过分析“水母型”社会结构,发现了残疾人和平常人的脆弱共性和特性,并从主体角度提出残疾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还需要自身努力。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芳肖作了题为“完善社会救助管理,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认为我国社会救助管理中存在法制建设滞后、部门协调难度大、资金筹措机制不完善、救助平台不统一、基层经办能力较弱等问题,并以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晨熹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思路”的报告,他认为宏观层面上应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指引,实务层面上应运用新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政策实施支撑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韩华为作了题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发展”的报告,他在对儿童贫困风险做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从低保和特困救助、教育救助、加强对儿童贫困的监测和预警等方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超群作了题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应当是什么样的?”的报告,他从救助圈层、救助内容等方面介绍了现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成,并指出其存在明显的功能交叉重叠、对支出型贫困救助重视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建设基于需求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设想。南京邮电大学讲师刘璐婵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救助常住人口全覆盖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报告,他从人口流动态势的角度指出了当前社会救助管理实践存在的堵点和痛点,并提出推进社会救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的相关对策建议。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对会议作了总结。他提出,未来一个时期,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理论研究,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进程,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强化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