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之养老保障分论坛

发布时间:2022-11-02 来源:秘书处 浏览:314次

养老保障分论坛现场

2022724日上午,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之养老保障分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线下会议并作报告,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线上会议。我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和我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主持了此次会议。

席恒主持会议上半场

上半场发言人(从左至右分别为严新明、封进、杨俊、王新梅、王焯)

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作了题为“作为生理、经济和社会过程的老龄化研究——以‘共和国同龄人’为例”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的老龄化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而来的,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和成果是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群众在时间上并行、继起、持续、共同努力的结果。考察新中国的老龄化,可以发现与共和国同龄的这一代人完整地经历了共和国建设的初期探索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在低龄阶段呈现出生理方面和经济方面弱、社会权利方面强的特点;在青年、中年阶段呈现出生理方面强,经济方面城市劳动者强、农村劳动者弱,社会方面城市劳动者强、农村劳动者弱的特点;在老龄阶段呈现出生理弱和经济弱,社会方面城市老年人强、农村老年人弱的特点。他认为,当务之急是为全国老年人建立符合当前经济社会条件的养老金,不是广大农村劳动者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而是政策未能在他们的青年与中年时期赋权,造成其进入老年期时无法获得相应的养老金权益。他强调,共和国同龄人身上所承载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完善必将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成为老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样板。

复旦大学教授封进作了题为“我国雇佣关系变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报告。她指出,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财政收入增速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改革。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三支柱模式,其中,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差距悬殊。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以劳动关系为基础,而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就业形态区别于传统就业的雇主、雇员关系,其灵活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吸引了大量劳动者,不同劳动者对社保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对平台就业劳动者一刀切地采用完全劳动关系形式,则会产生企业为控制成本而减少劳动力雇佣以及导致劳动者收入下降的不利后果。她建议:第一,提升养老保险的公平性,缩小不同人群养老待遇差距。第二,提供符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的社保。第三,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建立非缴费型支柱。她强调,为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还需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就业非正规化带来的影响,采取合理方式增加基金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作了题为“关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助力共同富裕发展的分析”的报告。他指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单纯统一费率的规则可能难以有效缩小原有的地区收入差距,因此要完善全国统筹的方案,在各地区缴费率向全国统一水平看齐的同时,还要考虑各地方的收入增长水平。他认为,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则设计时还需考虑两个权重:一是地区缴费率水平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权重,二是地区经济增长率相对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长率的权重,防止出现部分地区通过全国统筹进一步提高原本已经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情况。

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王新梅作了题为“正确解读多支柱养老金:积累制养老金的参保者必须限定在能负担得起资本市场风险的人的范围内”的报告。她指出,发达国家几乎都有零支柱,大量发展中国家也有零支柱且待遇水平适度。发达国家普遍都有第一支柱,特别是美、日、德等大国,但是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实行私有化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关于第三支柱,不同国家的规模差异极大,日本和德国的职业年金采用了现收现付制,日本的积累制养老金规模极小。她认为,中国独创三支柱分类的问题在于将世界银行设定的零、一、二、三支柱合并为第一支柱,这不符合养老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国际惯例。公共养老金的余额储备与第二、三支柱的基金性质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此外,公共养老金与私有化养老金的地位与目标也存在明显差异。

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焯作了题为“个人养老金产品的信息披露: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的报告。他指出,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使其发挥好养老保险补充功能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认为,可以从五方面具体优化个人养老金产品的信息披露环节,从而促进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发展。第一,可以考虑量身定做,为个人养老金产品研究设计专门统一的信息披露安排。第二,可以采取分类披露,针对潜在客户群,在产品招募说明中不必过分强调每年的收益,但对于已经参加个人养老金、购买相关产品的客户则要详细披露过去一年、三年、五年和十年的收益。第三,要重视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加强对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等电子化信息披露与宣传推介材料的规范,推动电子化呈现的分层式要求。第四,突出行为引导,根据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优化信息呈现方式。第五,研究论证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演示收益风险的可能性。

青连斌主持会议下半场

下半场发言人(从左至右分别为孙守纪、张思锋、曹信邦、李磊(线上)、郭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孙守纪作了题为“共同富裕和新就业形态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功能定位和制度创新”的报告。他指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无法回避两个关键问题,即如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而非扩大养老金差距以及如何适应新就业形态、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他认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存在三个根本性矛盾:一是非强制性与中低收入群体参保意愿之间的矛盾;二是缴费要求与中低收入群体缴费能力之间的矛盾;三是多缴多得的精算公平特征与缩小养老金待遇差距之间的矛盾。他表示,解决第一个矛盾的关键是从需求端入手,破除阻碍中低收入群体参保的需求障碍,提高参保率。解决第二个矛盾的关键是从供给端出发,提供低成本的养老金计划,吸引中低收入群体参保,增加其养老储蓄。解决第三个矛盾的关键是从制度端出发,构建相互协调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从整体上缩小养老金差距,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思锋作了题为“培育养老服务有效需求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的报告。他指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但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他强调,养老服务有效需求是指老龄人口有支付意愿的养老服务需求,由于现有多数老龄人口支付能力不足,其养老服务需要难以转化为养老服务需求。由于有效供给短缺,老龄人口支付意愿不足,其养老服务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他建议,要从四个方面积极培育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一是要制定鼓励、支持、激励身体健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再就业,充分发挥优质老年人力资源在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二是尽快完成全国统一的兜底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并逐步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在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床位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上来;四是以三级医院为主体,扩建、联合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面向失能老人、失智老人、残疾老人的省、市级重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以县级医院为主体,扩建、联合建设面向失能老人、失智老人、残疾老人的县域中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曹信邦作了题为“基于个人所得税递延政策的养老金性别不平等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由于女性在劳动参与率、薪资等方面与男性相比存在劣势,中国养老金收入的性别差异极为显著。为了探究个税递延政策对不同性别的养老金保障水平的影响,通过测算,他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个税递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性别、不同退休年龄、不同收入群体的替代率水平,但也提高了参保个体的净收入,并且缩小了不同性别群体的养老金收入差距,有利于保障女性权益。第二,个税递延政策的实施对不同性别群体、收入群体、退休年龄女性群体的影响效应有差异。第三,延迟退休年龄和提高企业年金个人缴费率会提高替代率水平,而提高工资增长率会降低替代率水平。为此,他建议,要合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并实行弹性退休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并提高女性工资水平。

湖南大学助理教授李磊作了题为“文化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样态及政策取向——以长沙市快乐老人大学为例”的报告。他指出,快乐老人大学在推进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个体就地安养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老年人就近便利享受文化养老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赋能型”老年活动平台;另一方面要实现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体等不同文化养老服务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重构老年个体的社会联结与养老服务供需双方的互惠信任关系。他认为,要将精神文化养老与物质养老同为老龄社会治理“重心”作为发展定位,更好推进文化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发展的政策取向。具体而言:一是理顺管理职责,构建文化养老服务多元投资体系;二是提升人员专业化水平,打造文化养老服务一流团队;三是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扩大文化养老服务场景嵌入范围;是推进服务普惠精准供给,更好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基本需求,以服务普惠供给促进公平正义。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郭林作了题为“以资源整合修复提升家庭养老功能”的报告。他指出,随着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存在弱化趋势,对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构成重大挑战,空巢独居老人规模不断扩大,随迁老年人处于异乡漂泊的现实困境。他强调,家庭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多元主体协同性不足、系统化制度安排尚未形成、各类资源共享衔接不畅。他建议,要促进家庭养老服务资源的深度整合。具体而言:第一,构建家庭友好型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体系。第二,分层分类分区探索精准化的家庭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机制。第三,实现家庭与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衔接。第四,推动社区医养护设施配套建设,满足家庭养老的综合照护需求。第五,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促进资源集约化整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人口老龄化与就业非正规化背景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尽快优化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制度安排。一方面要提升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建立非缴费型支柱,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养老服务有效需求,推动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发展,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基本养老服务普惠精准供给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