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
2016年10月9日(农历重阳节),在全国第四个法定老年节到来之际,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北京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为论坛致辞,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原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辉、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和常务副会长徐科、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陈俊宏、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等出席论坛,来自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和3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贵阳、苏州等地民政部门负责人及全国养老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约700人出席论坛,郑功成会长主持了论坛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致辞
陈竺副委员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我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目前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还存在着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尤其在医养结合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供给缺口。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有效途径。发展养老服务业既事关国家经济繁荣,更关系亿万家庭幸福,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将成为我国妥善应对老龄化挑战、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发表主旨演讲
王培安副主任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仍处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从国际经验看,长期照料护理应是一项基本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加快实践探索和相关制度设计。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是推进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动力,投资于人的健康和教育不仅是投资于社会发展,也是投资于经济发展。实现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确保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举措。需要从生命全程的角度,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医疗救治、康复护理以及安宁疗护等多环节入手,对所有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干预。当前的老年健康工作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科学研判形势,积极做好政策准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壮大老年健康产业;充分重视老年人社会参与,创建老年友好社会;积极构建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增强家庭养老功能。
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苏辉发表主旨演讲
苏辉副主任委员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内务司法委员会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所开展的调研及执法检查等工作。她指出,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加快发展我国养老服务业具有必要性、重要性,特别是目前养老领域中医养结合发展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很多地方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结合不紧密,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利益驱动,用医保基金支付常规养老服务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医养结合相关职能分散在民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消防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标准不够统一,难以形成合力等。她强调,未来10年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期,增强紧迫感,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从人口战略、生育政策、社保体系、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应对措施,积极付诸行动,为我国应对深度老龄化的到来赢得战略先机。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主持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
郑功成会长在介绍会议背景时指出,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具综合意义的指标,但老龄化却是政府与社会必须妥善应对的挑战。在我国老龄化进程速度快、规模大、影响全面而深刻的背景下,只有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及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塑养老服务领域中的资源配置机制与格局,着力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与居民养老需求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他强调,本次论坛选择医养结合为主题,就是基于城乡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普遍需求而做出的理论呼应。在会议闭幕总结中,郑功成教授对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和深入交流表示感谢,他再次指出,全社会都应当提升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度,社会保险应当追求全国制度统一,而养老服务则需要因地制宜,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养老服务业实践者均需要以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为出发点,并以是否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诉求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为评估政策得失的基本标尺。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丁建定教授主持主题报告会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陈俊宏,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江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北京医院主任医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齐海梅等为论坛做了主题报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主持了主题报告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王杰秀在做主题报告
王杰秀副会长在主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动态,总结了在法制政策、设施机构、服务体系等方面成效,展望了2016年推进的重点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取向。他强调,应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同步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的相信配套措施,建立面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尽快明确激励机制与培训计划以解决人力支持问题,还应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养老服务的䃼贴制度。
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在做主题报告
江丹主任在主题报告中指出,“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看病难”,是目前我国医疗和养老的现状,医养融合发展是今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医养结合”实质上是对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医院”。不断探索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一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医养融合发展之路,通过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为特殊困难老人,尤其是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二要开展智能化“医养结合”工作,通过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把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送进社区和家庭,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医养结合从“概念”到“落地”。三要加快打造“医养结合”专业团队。四要抓紧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杨立雄教授在做主题报告
杨立雄秘书长在主题报告中对贵阳曜阳养老医养结合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他指出,医养结合绝不是简单的医院办养老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办医院,而是应该充分将养老机构的“养”与医疗机构的“医”进行专业性的互补。贵阳曜阳充分结合了贵阳市优良的自然环境,通过打造三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板块,形成老人生活、娱乐、医疗、养老的一站式服务生态圈。借助“健康大数据”、“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通过建设“养老联盟”、“社区卫生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全方位的服务机构与居家老人。尤其是通过上百位健康小助手深入社区,与老人建立信赖关系,同时建立老人基本数据库,为今后精准识别并持续服务老人奠定基础。
全体会议会场
在当天下午,论坛分两个会场分别进行。一是“养老服务理论与政策专题研讨”,一是“养老机构发展研讨”。
养老服务理论与政策专题研讨会现场
在“养老服务理论与政策”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医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展开了深入研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凤、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丁建定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青连斌教授、贵阳市民政局局长陈国玺、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利江、北京寸草春晖养老护理院董事长王小龙、贵阳乌当区副区长欧阳晓莉、扬州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院长李彤、贵阳曜阳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刘宝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震等做了专题发言,与会代表对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主持专题研讨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韩凤在做专题报告
韩凤主任委员在专题报告中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健全法和制,民政、人社、卫生等部门完善保障制度政策,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基础上尽快全覆盖,完善供给侧政策,动员和培育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二是强化领导协调机构老龄委的执行力度;三是解决人才问题;四是跟踪服务效果。
在“养老机构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养老机构代表对如何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者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需要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对每一个老年人而言,健康服务与医疗保障至关重要。在国家已经明确要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已经开展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些经验,值得充分肯定。但要真正做好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医养结合,还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的需求,设计个性化与普惠性相结合的医养融合行动方案。与会者对现行政策的不足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未来发展取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出席本次论坛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员还有常务理事吕学静、副秘书长鲁全、办公室主任孙一兵等46人,首都高校部分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硕士生代表亦出席了本次论坛。
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一组照片:
张怀西副主席莅临
郑功成会长与曾益新院士在会上
陈俊宏副总编辑在会上
丁建定、韩凤、吕学静在会上
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利江在发言
贵阳乌当区副区长欧阳晓莉在发言
全体会议全景
分会场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