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1年5月9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乙肝患者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结题会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举行。我会会长郑功成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庄辉,北京友谊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贾继东,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崔富强,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刘晓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赵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吕学静,西安杨森制药公司副总裁张巍,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公室、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代表30多人出席会议。
郑功成主持会议
郑功成教授指出,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耗费高昂医疗费用的疾病种类,事实上已经成为困扰患者及其家庭的沉重负担。无论是从个人健康与民生诉求出发,还是从医疗保障制度和健康中国建设出发,都到了一个需要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的时候了,应当为此建立更加健全、合理的公共卫生与医保政策支持体系。基于这一现实背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的支持下,决定选择影响面较大的乙肝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多次专题研讨会,形成了研究报告和相关建议。他还指出,此次结题会既是汇报课题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以便形成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书供有关部门参考。
王琬汇报项目研究成果
课题组核心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王琬汇报了项目研究成果。她指出,我国乙肝防控形式依然严峻,目前仍存在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不足等问题,且乙肝危及人民健康并影响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健康与经济负担。她强调,乙肝患者后顾之忧尚未真正解决:一方面,医保政策亟待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缺乏对乙肝的科学认知,社会歧视仍然存在,甚至导致乙肝携带问题正在由疾病向社会性事件、社会问题演化。她还指出,国际社会在制定综合防治战略、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聚焦受影响最大的重点人群和区域、患者教育、医保政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她认为,应当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乙肝防治公共政策体系:一是加强公众宣传教育;二是完善反歧视与筛查政策;三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强防控管理;四是规范治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五是优化医保制度设计,推进门诊统筹,探索多元筹资;六是完善药品采购与供应保障机制,推进新药研发;七是鼓励发展慈善组织作用。
张巍发言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巍代表西安杨森公司对课题组所有专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她指出,课题组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展开了深入的问卷调查、专家访问,收集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和资料,研究报告的内容非常详实。她表示,西安杨森致力于新药研发,未来会有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药物在中国上市,希望能够给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选择和生活。她强调,中国距离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的乙肝患者治疗率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希望可以与乙肝相关领域的专家一同努力,在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引导下,促进对乙肝患者的社会保障,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庄辉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庄辉指出,乙肝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乙肝相关的死亡人数达30-40万。他认为,该课题意义重大,调研报告内容全面丰富,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和术语可以进一步更新。他对乙肝未来防治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国家卫健委成立相应机构防控乙肝;二是完善献血和产前检查等途径筛查出的患者的后续跟踪治疗工作,而不应仅仅处理血包或为新生儿注射免疫球蛋白;三是着手制定《2020-2030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
北京友谊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贾继东指出,在乙肝防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明确门诊报销政策,有效应对主治药物价格下降而辅助药物价格昂贵的现象。他认为,在降低药品价格的同时应当制定标准服务包,过去时常会出现过度医疗行为,为此应当进一步规范检查项目、间隔和规则,规范药物治疗行为。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崔富强指出,选择乙肝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乙肝防治工作做的最好的是中国,治疗工作做的最好的是埃及。与此同时,中国在降低乙肝治疗价格方面做得较好。他建议,除了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防治规划工作,还需要呼吁推动完善各部门的合作机制,依据“从大到小”的思路,先关注乙肝防治环节中的定价、报销、健康指南等方面,再关注具体细节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指出,相比艾滋病防治,政府在肝炎防治投入还不够,目前乙肝防治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病人的诊断、发现、治疗和规范管理。他强调,乙肝治疗与健康中国2030的工作密切相关,根据WTO测算,若肝炎发现和治疗覆盖面达到相应目标,那么到2030年全球死亡人数将会减少5%,健康生命年将增加10%。中国作为肝病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效益会更大。他还指出,普通乙肝治疗费用比较低,但是肝硬化和肝癌的医疗费用很高,特别是定期检测和过度治疗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医疗负担,需要分开考虑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保障问题。对于乙肝防治,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立相关规划,需要涉及病人的发现、治疗和治疗成功的明确目标,需要有约束性的考核目标方便资源配置和考核。二是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可以将乙肝的管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包中,还要加强社会活动经费的投入,例如病人的筛查、社会动员支持、检测评估的经费投入。三是需要改变乙肝治疗的工作模式,从专科转变为全科诊疗模式,服务下沉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同时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能力。他认为,目前诊疗过程中缺乏数据收集,无法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依托正在建立的全民健康信息系统,将肝炎数据纳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指出,乙肝治疗相较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特殊性在于,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治,基本上不会带来并发症,这也是提高人均健康寿命和增加健康劳动力供给的途径。他认为,乙肝早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应加强网络直报规范。我国目前是通过保健科直报而非临床医生上报,这会导致漏报率增高。与此同时,应当增加入学、入职体检中的乙肝检查,便于提前发现、治疗。他认为,现阶段乙肝反歧视政策中取消对乙肝的筛查,实际上是违反《传染病防治法》中早发现、早治疗的宗旨。他建议,未来首先应分析反歧视政策和筛查政策的获益及弊端,了解大众对于乙肝筛查的态度,提高乙肝基层诊疗的便捷性,吸取结核病防治经验,将更多乙肝药品纳入基本医保目录,使基层医生拥有用药权利,提高药品可及性。此外,加强相关筛查和宣传工作,实现关口前移。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赵红指出,在临床中许多病人刚开始就诊就已经是肝硬化、肝癌、肝衰竭,其中一部分病人不知自己患有乙肝,另外一部分病人知道患病却不做检查或被医生告知不需要治疗。因此,早筛早治、病情监测与评估以及规范治疗尤为重要。她认为,病情筛查和监测下沉到基层目前存在困难,并非每个基层医院都设有检测项目。她还指出,在乙肝疫情上报过程中,会存在漏报情况,疫情报告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指出,针对特定人群的政策对于医保制度本身而言是一种创新,使得政策对象的选择更精准。她认为,该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框架、体系涉及广泛,报告的文献收集非常充分。她建议,应将重点放在乙肝疾病治疗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方面,还需要对医保支持政策在门诊统筹、分级诊疗、药品目录、医疗救助兜底、政策协调等方面进一步细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吕学静指出,课题的调研、访谈和问卷都很深入,资料也很丰富。报告中对政策的梳理具有国际视角,提出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于乙肝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她建议,在反歧视方面可以借鉴国际社会的做法,同时梳理中国相关措施的变化。她强调,对于乙肝防治的医疗保障政策,要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提高乙肝治疗的报销水平,不断完善相应政策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乔庆梅指出,在政策体系方面,应加强医保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性。需要进一步了解为何药物价格便宜,但治疗人数仍然很少背后的根本原因。她建议,报告中的政策建议可以分为原则性建议和可操作化建议进行描述。
西安杨森制药公司中央市场准入及政府事务高级总监陈昌雄指出,可以通过建议加强肝炎防治立法来引起政府重视,在《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过程中纳入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他认为,国家应当重视治愈性的乙肝新药,可以将其纳入优先审评通道。他建议,要及时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并将诊断标准逐渐改为治疗标准,对于功能性、治愈性的标准更应当及时更新。
西安杨森制药公司医学事务部抗感染及疫苗领域负责人卢奕伟指出,乙肝的一级预防需要重视疫苗的普及率,但约有3%的受访对象是无应答者。在二级预防中,部分用药的安全性仍有待提高。他认为,将来的乙肝治疗需要达到临床治愈,而非功能性治愈。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我国乙肝防治面临的形势及现行制度安排的效应以及面向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郑功成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与会专家对报告的修订与完善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建议,对进一步完成研究报告并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很有帮助。他认为,此次会议已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立足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乙肝防治目标与2030健康中国建设目标评估我国乙肝防治的现状及努力的方向;二是乙肝防治需要引起政府部门更高程度的重视,并有相应的机构专责此项工作;三是信息共享、部门协调对于更加有效地防治乙肝十分重要;四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实现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慈善医疗等一系列制度的有效衔接;五是制定专项行动纲要,明确“十四五”、“十五五”时期乙肝防治的具体行动;六是应当将乙肝防治纳入《传染病防治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