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医养结合发展学术论坛在广州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04-07 来源:秘书处 浏览:737次

大会开幕式现场

  2023年3月30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委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主办,广州商学院承办,广州商学院大健康与老年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协办的“医养结合发展学术论坛”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与体系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商学院等3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广东省民政厅、医疗保障局、银保监局和多家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200多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我国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与体系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名誉会长江丹,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董炳光,广东商学院执行校长尹睿为论坛致词,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申曙光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申曙光主持主论坛开幕式

郑功成致词

  郑功成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己进入了必须全面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业的时候了,因为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超高速度、巨大规模以及相关因素的深刻变化决定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医疗与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在显著增长,而我们还未做好相应的准备。目前的关键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之路难以为继,欧美式的机构养老之路也并不理想,导致供需之间脱节现象严重,我国必须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发展之路。他特别指出,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认同天伦之乐是人生之至乐、亲邻相助是人世之至善、熟人社交是人间之至美,要走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路,需要真正赋予养老服务业人民性特征与情怀,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医疗与养老服务事业的实际效能,如强化党的领导与统筹决策功能,优化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都属于势在必行。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新模式还需要将传统的家庭保障、亲邻或社区互助、机构养老等融入其中,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新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用实际行动打造群众放心满意的医养服务,实现民生经济新增长,尽快促使医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高效协同、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董炳光致词

  董炳光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如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探索和发展向老龄人口倾斜的医保制度、开展长期护理险试点等相关项目,以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进展。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通过本次论坛乘势而上,以前沿的思想观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医养结合发展提供崭新思路,推动广东乃至全国健康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江丹致词

  江丹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委会和养老服务分会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两个专门从事养老和医保的分支机构,有义务和责任在推动医养结合方面作出贡献,助力国家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有效的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次研讨会就是积极落实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实践,为医养结合的学术理论界和实务界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她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在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优化服务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碰撞出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灿烂思想火花。

尹睿致辞

  广州商学院执行校长尹睿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她介绍了广州商学院的发展情况和建设大健康与老年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助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推进。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先后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严娟主持,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点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点评。

何文炯点评、严娟主持、丁建定点评(从左至右)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在点评中指出,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是一种常态,因此需要采取科学而有效的应对之策。他表示,应对之策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每一个社会主体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定位,各自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加强合作与协同;二是基于老年人的基本风险保障需求,建立健全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照护保障制度、精神慰藉制度,并建设无障碍环境,使之有效发挥作用;三是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思维,按照代际均衡的原则,改进老年保障相关的各项制度设计,使之能够长期持续健康运行,使今天的老年人和未来的老年人都能够有基本保障、基本服务和基本尊严。

张东霞、伍健、申曙光、杨立雄(从左至右)发言

  广东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张东霞作了题为“以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广东省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言。她指出,广东省在落实国家对养老服务的要求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满足全体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具体包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养老服务“六大体系”、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引导与支持市场主体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丰富老年用品供给和升级换代、促进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与转型升级、推动“养老+行业”多元融合等方面。

  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会长、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伍健作了题为“保险业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国寿在行动”的发言。他指出,国寿公司在养老服务与大健康方面所作的工作主要包括深耕政策性保险业务以拓展服务广度、发展定制医疗险业务以拓展服务深度、探索医养结合服务以拓展服务精度。他认为,医养结合面临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不足、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供给不足、医养概念界定不清晰、失能失智干预不足、照护理念亟需更新等多方面挑战,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应抓住明确顶层设计以逐步完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以进一步明确商业保险机构定位、政府部门协同推进以科学界定医养界限深化融合、以健康管理为中心以推动护理保障端口前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作了题为“商业保险参与医养结合发展: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的发言。他指出,保险企业具有特殊的优势,或能在医养结合供给端占据主导地位,起到引导、带动、协调各参与主体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商业保险凭借其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突出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医养结合的高度的业务关联性、具有广泛覆盖的网点等优势,在医养结合发展中充分发挥出特殊价值。他表示,保险企业需要积极发挥在医养结合供给端的主导作用,从资金参与端调整好布局方向,从产品提供端寻找发力点,在服务合作端解决现实痛点,努力构建医养结合发展新格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作了题为“完善康复支付体系,促进医-康-养深度融合”的发言。他指出,康复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老有所养的重要内容,但存在社会对康复的认识不足、康复支付方式碎片化与受益面窄且保障水平低、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仍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个人和家庭的康复负担重等阻碍了康复产业的成长。他认为,完善康复支付体系以助力实现老有所养应抓住将更多的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部分康复项目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普惠性的残疾人康复补贴政策、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等四个方面。

余成普、毛瑛、吴昱、青连斌(从左到右)发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作了题为“医养结合的文化敏感性与民族志方法的介入”的发言。他指出,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医”已经上升到了健康的范畴,包含了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养”的主要问题是“照护”,包含了经济、身体、心理、社区参与、伦理秩序等多方面的关照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照料的问题。他提出,在制定医养结合的促进政策上,要充分考虑到医、养的文化敏感性,将“文化多样性”和“照护的总体性”等范畴纳入到政策的框架中,防止“医疗”“养老”的简单标准化组合。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毛瑛作了题为“老龄人口“医-养-护”服务体系有序衔接及实施路径”的发言。她指出,在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扩张双重叠加、医养机构服务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医养护一体化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她提出,医养护服务有序衔接包括“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合作”、医养结合进社区家庭等四种模式。她认为,我国“医养护”服务体系建设在管理机制、资金保障、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仍存现实困境,要实现医养护服务有序衔接以认识到社区是医养护服务衔接的主阵地,要厘清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及个人责任边界,要提升医养护服务的智慧水平和质量效率,加速培养具备职业操守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加快制定统一的医养护结合规划及标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庭有责、舆论支持的机制格局。

  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吴昱教授作了题为“广东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路径”的发言。他指出,广东省区域和城乡差异大,特别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老龄化程度差距较大与长护险实施、经办、管理的能力差异大。他提出,广东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两条可供选择的实施路径:一是在全省同步推行具有差异性的长护险制度,一步实现长护险全省建设,在大框架基本统一的基础上较易实现长护险全省一体化发展,但存在各地经济条件差异较大致使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制度实施存在困难。二是在珠三角地区先行探索实施,其他地区根据效果及和其他基本条件调整制度框架和内容,并逐步推行至全省范畴。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连斌教授作了题为“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类型分析”的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主要采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院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携手建立医养协作联盟、医疗机构向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结合转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等模式。他认为,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主要通过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协议合作、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等五种方式进行合作。他认为,养老与医疗联手进社区、进家庭最难但也最重要,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上门服务。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丁建定教授对第二阶段大会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四位专家的发言可分为三个主题:一是从人类学和民族志的探讨健康和养老,揭示了文化要素在健康和养老方面的功能影响,应遵循文化多样性与服务整合型构建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广东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定位与发展,虽统一制度框架、差异性制度安排及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是一种思路,但如何界定长期护理风险的属性以及如何在差异性制度与互助共济、大数法则之间体现出兼顾值得引起重视;三是医养结合的模式与体系问题,尽管实践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模式,并涉及医-养-护-康等多方面内容及其不同地位。他强调,医养结合必须重视功能之间的协调与整合,而不是资源之间的集中或占有,因为服务的本质属性是使资源功能化。

座谈研讨会现场

  在下午举行的医养结合发展学术论坛座谈研讨环节,20多位政府部门领导、与会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导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围绕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热烈研讨,从加强“医、养、护、康、保”等服务体系联动,激发和凝聚社会力量,调节和整合市场资源,创新运行机制等角度和维度集思广益,提出了诸多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真知灼见。座谈研讨会分四节举行,先后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虎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孙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主持。

鲁全、王虎峰、孙洁、仇雨临主持会议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炳光指出,医养结合应该深入到文化层次来讨论。他并提出了用医保购买全科服务或医保定制全科服务的设想,包括五个服务包来促进整合医疗生态的发展。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程瑜教授也提出,要把医保支付与医养结合配合起来,在安宁疗护领域还可以结合慈善、公益的发展。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处长蔡新艺通报了广东省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在制度设计、待遇水平、评估、经办管理和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并提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异地问题和相关政策的制约。

  广州市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处长段咏慧,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常务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王冬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虎峰和医保专委会副主任胡牧都指出,医养结合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体系和标准,要在政策上做好顶层设计。

  广州市老人院院长常广财介绍了广州市老人院的标准化实践经验。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研究员指出,重点要在医养服务的连续性上下功夫,要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让组织、机构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昱杉介绍了香港医养结合经验时也提到,医院有非常强的激励机制,能够与社区形成无缝对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秘书长、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指出医养结合体现在资源的整合,机制的磨合、体制的耦合,如何构建权责对等、分工明确的责任明确机制是前提,包括各个部门的联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指出在给付端建立基金、刺激供给端能够有更加高效的服务,这是供需间相互勾连的问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曾燕以及广东金融学院保险学院院长陈辉教授均指出,运用数据、数字技术、数字平台、人工智能赋能医养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秘书长、广州医科大学教授范阳东以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祁军副教授都认为,医养结合的主阵地应该在社区,怎么把医养结合系统延伸到社区里面去,如何把资源配置到基层去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对外经贸大学孙洁教授认为,在人员的招聘方面,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毕业后去往社区、护理社区、社区治疗很重要。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广东分公司健康险事业部关若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赵丽霞、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健康保险部负责人付波、平安健康险公司广东分公司团体行销总监吴杨介绍了保险公司配合地方医保局开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并希望进一步打通医养相关管理部门间的壁垒和瓶颈,能够更好地服务医养结合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卫生管理学院许星莹教授介绍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情况。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应共同努力探寻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发展新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衔接,规范医养结合管理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借助科技赋能医养结合发展,壮大医养人才队伍,破解医养结合难题,全力助推中国医疗和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郑功成总结发言

  在座谈研讨会的最后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对会议表示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本次论坛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首次尝试,是学会内部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有益的探索,会议将医养护三行、学政商三方连接在一起,能够相互启发,凝聚更多共识。他强调,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的三位一体不等于三合一体,而是需要在各循其道、各守其规、各显其能、各尽其责的前提下有机联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他强调,政府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通过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撬动市场与社会资源,合力推动健康养老事业的发展,以积极应对老龄化。

青连斌总结发言

申曙光做论坛总结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各位领导及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承办方广州商学院的全力配合表示感谢。

  在本次论坛中,与会专家围绕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对医养结合的实际需求、医养结合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参与主体及体系完善等关键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医养结合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当在老龄事业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国特色医养结合发展研究,更加重视医养结合的实际发展,尤其是要鼓励进行服务模式的探索,并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的发展。

主要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与养老服务分会为了贯彻2023年2月召开的第二届第四次理事会全体会议通过的郑功成会长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精神而采取的首次行动,它实现了医疗卫生、医疗保障、养老服务三个行业的学界、政界、业界三个界别专业人士同堂交流的目的,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