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从教热”带动“师范热”的背景下,考取师范学院或自考教师资格证进入教育行业,已经成为广大在校学子与步入社会青年的又一青睐。
但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乔锦忠副教授团队通过数据模型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另有多省市开始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主动给教育类专业“降温”。
师范生的未来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
“师范热”开始降温
乔锦忠副教授团队预测,义务教育在校生在2024年将达到高峰,随后会加速下降,到2035年左右,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减少3,000万。
根据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数据,近五年教育类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毕业生数量,从2017年的14.19万人,已增长到2021年的18.43万人,五年间规模扩大30%。
而生源减少的最直接影响将是教育行业规模,根据模型预测,2020~2035年这15年期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需求量将会减少,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和37万初中教师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是基于生育率为1.5%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实际情况可能超过模型预期结果。
教育专业缩减
2024年1月3日,麦可思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下称《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断深入,除教育部连续三年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强调从严控制的部分专业设置外,2023年,多地还提到控制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
四川教育厅、人力资源厅去年7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
而在职业教育方面,在教育部职成司下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2023年高职(专科)原则上暂不新增小学教育类专业点。
职业教育领域也并未“幸免于难”。
在2023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受理拟新设国控专业点申请中,教育类专业点249个,较2022年、2021年分别减少了77个、104个。
并且,经过审核有112个教育类专业点明确不同意设置,占比45%;新设教育类专业未通过比例较2021年(33%)高出12个百分点。
“师范热”正在降温。
专业优化
2023年3月,《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国高校将优化调整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避免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在多地启动的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中,已有部分省市明确提出,支持高校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四川教育部门明确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碳中和、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生态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新兴专业。
同时,要求严格控制艺术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新增布点。
除了本科专业层面,也有部分地区发布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意见。
其中,福建省明确将审慎增设全省布点较多、规模较大的专业,包括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14个专业。
可以预料的是,在未来,高新技术将成为“新风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