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孙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为了“察民情、体民意”,她深入养老机构、适老化改造企业等开展广泛调研,就如何发展与每个人的未来都息息相关的养老服务,为2024年全国两会带来 “接地气”的提案,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专访。
期待就近就便的
普惠型养老服务
本刊记者:一直以来,您都持续关注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您还参加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活动,能具体谈谈近期开展的一些调研吗?
孙洁: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率持续提高。从全社会层面来说,当下大家普遍感受到了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包括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担忧父母甚至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在加快。因此,让老年人拥有美好的生活,增进老年人福祉,需要不断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2023年,我们围绕着居家、机构、社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养康养结合两大主题开展了相关调研,也走访了不少养老机构。在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民营医疗机构,里面开设了很多艾灸、理疗、药浴等养生服务项目,机构还购买了一家酒店,进行改造扩容,而且正在布局相关养老床位,这的确贴合了当下医养结合的紧迫需求。
以北京市为例,2024年,北京市要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布局,重点推进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计划建设不少于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024年春节前夕,我走访了其中一家——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于2023年12月10日正式启用。服务中心共3层,是集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托老服务、居家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我还去了西城区红莲幸福家养老院。养老院在2023年10月启用,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康复、文娱等服务,附近的老人们可以轻松享有就近就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
本刊记者:您去调研肯定遇见了不少老年人,他们生活得怎么样?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孙洁: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紫竹院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包括全龄照护服务中心、智慧健康管理中心、社区营养服务中心、资源融合协调中心、街道监控调度中心、老年文化精神供给中心和志愿服务管理中心等7个中心,是一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对老年人的服务已经由老有所养发展到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我到紫竹院养老服务中心的时候,一层食堂有十几位老人在用餐,就餐环境宽敞明亮,十几道菜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低盐少油的饮食需要。食堂提供有23.5元的套餐,80岁以上老人还可以享受9.9元的套餐,包含一荤一素和主食,价格很亲民。过年的时候,还提供年夜饭餐饮服务,附近居民都可以预订。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养老服务中心还贴心地推出了上门送餐服务。很多老人表示,自己在家不太愿意做饭,家门口就有食堂,出门遛弯就能来吃,还有质量保证,让人很放心。
当然,老年助餐服务虽然方便快捷、价格优惠、品种丰富,受到老年人欢迎,但也存在物业费用高、上门送餐人员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经营是接下来要关注的重点。
适老化改造
尚在起步阶段
本刊记者:让老年人“食无所忧”是民生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您觉得应该如何发展呢?关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您还带来了哪些提案?
孙洁:对于老年助餐服务,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政策,鼓励老年餐厅多元化经营,同时吸引或者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慈善捐赠等资金支持老年就餐服务。只有让老年就餐服务有造血功能,让老年人买得到、买得起、用得好各类养老服务,老年人才能享受到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品质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除了关注老年助餐服务,今年,我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的提案。适老化改造是老年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关系老年人切实利益的关键小事,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础工作。
适老化改造包括很多方面:居家适老化、社区适老化、嵌入式社区养老、城市更新,以及看病就医适老化、交通出行适老化、信息沟通适老化等。即使小到一张药品说明书,也会因为其字体小、内容多、使用说明不清晰经常遭到诟病,对于老人来说更是阅读困难,这些都需要适老化改造。举个例子,在有的发达国家,老年专用出租车司空见惯,老年人可以电话预约,车辆也能方便轮椅上下。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就显示了我国的适老化改造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刊记者:两年前,您曾提及我国很多养老生活器具都是来自德国、日本的进口产品,这几年是否有改善?
孙洁:我参观过不少养老生活器具的样板间,我国自主开发、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品牌依然很少,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与老年人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突出。老年用品生产企业少、规模小、种类相对匿乏,全球老年用品有6万多种,日本有4万多种,我们只有2千多种,而且很多是照搬来的,导致老年人可选择性较小。总体来说,老年产品市场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盲目照搬国外与自身创新不够、重机构建设轻用品开发、重销售轻服务的问题交叉并存。
2023年,我走访了一些适老化改造企业,他们也生产很多养老生活器具,产品的丰富性已经大大增加。其中有一家是安馨养老,已经上门为2000多家居民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细节设计相当周全,除了对厨房、卫生间防滑改造,在浴缸、马桶旁边安装无障碍扶手之外,一些家庭里存在的非常细微的风险点都被考虑进去,例如在门槛上设置坡度踏板,防止老人绊倒也方便轮椅进出等。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开始对适老化开始细分,居家适老化方便老人生活、交通适老化方便老人出行、信息交流适老化方便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等,但目前适老化改造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而且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需要相关政策支撑。
适老化改造
助力银发经济
本刊记者: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26项举措中就包括推进适老化改造。您觉得当前我国的适老化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孙洁:其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的目标任务。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自2021年起,确定围绕“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专题开展连续5年的专项民主监督。2023年7月,全国政协还专门召开过“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双周协商座谈会,提出在社会适老化改造工作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部署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作用发挥不理想、办事机构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我认为,目前,适老化改造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老年人还抱着凑合的想法,对改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个人对如何开展适老化改造、各自应该承担何种责任,没有凝聚共识。而且,适老化改造的政策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改造的主体、内容、对象、需要的资源和运行机制不是很清晰,政府、企业、家庭对开展适老化改造还在摸索,很多还处于观望状态。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改造投入压力很大,面对巨大的适老化改造需求,仅靠单一公共财政的投入难以负担,而简单交给市场解决又不符合未富先老社会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当前社会适老化改造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刊记者:银发经济被视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朝阳产业。下一步,我们应该如何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洁:银发经济与社会适老化改造互有交叉、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社会适老化改造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各个方面,关乎数以亿计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从应对人口老龄化、适老化改造到银发经济,我们都出台了相关文件,接下来就是解决政策如何落地的问题。
首先,全社会都要对人口老龄化形成客观认知,尤其要对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国家层面要做好适老化改造的顶层设计,明确政策目标、实现路径、责任分工、协调机制等制度安排,为各地开展适老化改造提供根本遵循。
其次,针对适老化改造主体参与性不强,市场化程度低的现状,政府需要主导做好适老化改造产业的保障工作,应加大财政支持,通过灵活务实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统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集体收入及产业基金等,鼓励多种资金参与适老化改造建设。只有政府先把市场培育起来,调动各方面资源,民营资本、社会力量才能开始慢慢进入,真正激发银发经济效应,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后,要激活养老市场,大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要积极构筑数字化养老生态圈,利用信息智能化优势推动系统性、全局性的变革,让老年人“衣食住行睡医”等各方面都可实现数字化,并按照老年人的需求和个人意愿,选择合宜的数字化设备,丰富老年人生活,帮助老年人轻松享受信息化时代带来的红利。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