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平行论坛二:社区慈善探索与促进

发布时间:2024-12-09 来源:秘书处 浏览:354次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主办的第五届公益慈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以法促善 共创公益”。平行论坛二“社区慈善探索与促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广州市慈善会承办。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侯新毅、成都市大邑县民政局局长胡易超,中国社会报专题部记者赵晓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讲师周缘园,成都市金牛社区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任大林,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水,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民政职业大学教授赵晓芳,西南财经大学讲师刘黄娟,湖州师范学院教授王荣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慈善总会副会长王世锋,鲁东大学讲师马洪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舒文分别作了报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助理、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委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先后主持本平行论坛;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山东大学教授黄春蕾先后做了评议。

                彭建梅主持第一单元会议              

陈斌主持第二单元会议

侯新毅、胡易超、赵晓明、周缘园、任大林、刘水分别发言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侯新毅作了题为“推动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指出,社区慈善事业发展潜力巨大,需求旺盛,资源丰富,活力充沛。目前,社区慈善正处在快速发展关键阶段,但存在慈善资源底数不清、统筹整合机制不健全、回馈激励机制缺乏、专业运作水平不适应、专项基金启动资金无来源等问题。为推动社区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总体推进,积极推动实践创新,加强资源统筹,推动需求项目化,探索回馈激励机制,并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成都市大邑县民政局局长胡易超作了题为“创新开展全国社区慈善试点 奋力书写‘善美大邑·桐林筑梦’实践篇章”的报告。她表示,大邑县通过“慈善+”发展模式,在救助、教育、养老、医疗、社区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成立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关爱基金、设立教育专项基金、打造老年助餐服务点等。桐林社区作为全国社区慈善实验项目,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通过“慈善+五社联动”实施四大慈善行动,宣传慈善文化,创建慈善文化体验空间,精准帮扶和社区互助,建立慈善资源共享平台。未来,应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多方联动机制,营造全民参与的慈善氛围。

  中国社会报专题部记者赵晓明作了题为“社区慈善宣传的时度效”的报告。他建议慈善宣传需把握时度效:首先,要有效把握时机,融入时代背景,抢占宣传高点;其次,要适度宣传,避免夸大其词,直面难度,提出解决思路,增强真实性;最后,要提升实效,加大优质内容供给,借助平台之力,创新传播方式,开拓产品形态,保持宣传热度,引导社区居民认同并参与慈善事业,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全民参与的慈善氛围,让慈善宣传更具影响力和实效性。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讲师周缘园作了题为“社区慈善居民参与:基于网络视角的社区关系构建”的报告。她强调,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参与式治理成为时代使命,但“陌生人社区”特征导致社区慈善居民参与面临动员低效、参与乏力、路径模糊等困境。C市L社区作为案例,展现了以居民为主体,关系和规则为驱动的社区慈善模式。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探讨规则作用下关系的建构过程,分析关系与规则的耦合如何促进社区慈善居民参与的建立和延续,为解决社区慈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成都市金牛社区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任大林作了题为“党建引领下社区基金会内部治理创新——以 J 社区基金会为例”的报告。他指出,社区基金会发展迅猛但活力不足、内部治理困境及研究现状,需考虑其发展阶段并引入党建引领以提升治理效能。以J社区基金会为例,分析了其基本情况、治理失效表现及优化做法,包括优化理监事会构成、创新设立理事长办公会、制度分权确权、提升秘书处能力等。成效显著,推动了成都市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水作了题为“数字善行:城市社区公益行为的社会认知动因研究”的报告。她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模型,以南京市红花街道“e慈善”项目为例,探讨了数字时代城市社区公益行为的动因。发现数字环境通过易用性、透明度促进个体对公益价值的认同和自我效能,驱动多样化公益行为。公益行为反馈经数字平台强化认知,形成良性循环。构建的“数字环境—个体认知—公益行为”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公益行为的动态交互机制,为推动社区公益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表明数字环境对城市社区公益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

赵晓芳、刘黄娟、王荣德、王世锋、马洪旭、舒文分别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民政职业大学教授赵晓芳作了题为“社区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社区慈善的定位与发展路径”的报告。她认为,在社区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社区慈善被视为突破社区建设困境、助推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社区慈善能链接社会资源,有效回应国家治理任务与社区内生需求。她指出当前社区治理面临服务与管理不均衡、居民参与度低、自治能力不足等挑战。对此,她表示社区慈善的发展路径应立足社区实际,动员社区力量,聚焦关键环节,构建保持适度距离与个人自由为前提的现代社会共同体。

  西南财经大学讲师刘黄娟作了题为“现代慈善工具创新:社区慈善助推共同富裕的机制研究”的报告。她指出,现代慈善工具的创新对慈善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探讨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社工站、社区基金会及义演等多元慈善工具在社区慈善中的作用及其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她发现慈善工具的使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最后她强调这些综合性慈善工具融合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公共意识,还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路径。

  湖州师范学院教授王荣德作了题为“社区慈善的出场逻辑、实践场域与发展理路”的报告。他认为,新修订的《慈善法》增设了社区慈善内容,其出场逻辑契合现代慈善理论,深化了社区治理现实,彰显了共同富裕价值需求。他强调社区慈善植根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展现出多元实践模式,如广州的“五+五”、苏州的“五线”、湖州的“三进”模式等。他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三是优化资源整合,四是数字技术赋能,从而全面促进社区慈善的繁荣与进步。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慈善总会副会长王世峰作了题为“慈善组织助推社区慈善发展的作用发挥”的报告。他通过结合青岛西海岸新区社区慈善实践,他强调了慈善组织依托社区基金推动整体发展的作用,同时指出存在的发展不均、专业性不足、支持有限等问题。他表示未来区级慈善组织应引导慈善融入社区治理,唤醒居民共同体意识,强化社会组织培育,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全面有效覆盖,促进公益普惠,平衡城乡发展,推动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全力优化慈善生态。

  鲁东大学讲师马洪旭作了题为“动力激活与能力提升—乡村慈善转型的社区实践逻辑”的报告。他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构建了社区本位的乡村慈善转型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他指出社区通过全民信用激励、公共物品集体统筹、精英引领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了慈善参与大众化、活动制度化、捐赠规模化及对象公共性。此外,他还强调乡村慈善转型的内在逻辑在于激活社区主体动力与构建治理能力,即在外界催化下,满足村民诉求与村社治理要求,提升组织化、资源整合与制度重塑能力,推动慈善现代化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舒文作了题为“把公共性带回来:社区慈善的治理功能及实践检视”的报告。她表示,从公共性理论视角审视社区慈善的治理功能及实践,发现社区慈善通过融合价值与工具理性,实现了社区公共性再生产。尽管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社区慈善发展仍存在不成熟性,其产生的问题需得到重视。她指出,遵循“理念-制度-技术”逻辑,提出恢复公共性的路径,能为为基层善治和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方向。

         刘洲鸿评议第一单元发言        

黄春蕾评议第二单元发言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对第一单元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给予了积极评议,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他建议侯新毅主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以期推动全国社区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胡易超局长,他鼓励在桐林社区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民政局的引领下,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其他城乡社区,实现更广泛的推广。同时,他支持赵晓明记者在慈善宣传中保持适度,避免夸大其词,以确保慈善事业的深入发展与提升。对于周缘园老师,他强调了个案的可复制性,并期待能为其他社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他对任大林秘书长分享的社区基金会发展经验表示赞赏,认为这些经验能为其他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最后,他认可刘水博士通过优化环境来改变个体认知,进而促进公益行为的做法。

  山东大学黄春蕾教授对第二单元报告内容进行点评,她指出,各位学者及社区代表们从社区治理、慈善工具、实践案例等多角度探讨社区慈善很有意义。同时,建议赵晓芳教授深化“社区治理现代化”内涵,考虑基层治理;建议刘黄娟老师明确慈善工具定义,细化共同富裕维度;指出王荣德教授重视慈善文化,建议将其纳入社区规划。对王世锋会长、马鸿旭老师及舒文博士则分别建议聚焦区县慈善、乡村慈善转型及城市公共性,提出城乡一体化、考虑农村社会转型及揭示社区慈善建构公共性规律等意见。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