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4年12月6日,郑功成会长在京主持召开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工作推进会,项目组成员20多人参会并报告了实验项目的进展。
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赵晓芳介绍了北京兴宇社区慈善实验项目的年度进展。一是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宇爱同行”挖掘社区核心骨干且开展活动,二是摸排社区商户公益慈善资源并搭建联盟,三是不断深入调研以推动“两库”建设,四是持续链接外部资源并在社区内落地项目。未来,推进的重点包括社区骨干将继续动员社区居民,分层分类细化调研“一老一小”的需求和资源,拓展“两库”广度通过专业力量介入吸引居民参与等工作。
暨南大学讲师周缘园介绍了广州市大龙社区慈善实验的推进情况。一是试点社区正在申请社区社会组织的法人资格;二是初步搭建起工作机制,吸引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对接并引入了外部资源开展活动;三是在社区内建立大龙社区服务综合体用作活动场地。她指出,试点社区当前的活动项目仍然较分散,未来将梳理并成形成有序体系。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赵文聘介绍了上海社区慈善实验试点的情况。在组织建立方面,社区志愿者中的骨干力量目前已注册登记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区社会组织。在活动开展方面,通过在社区内打造社区博物馆和图书馆等,试点社区已出现社区慈善的空间和氛围,并面向社区内青年、流动人口、老年人等开展公益项目。未来将重点关注社区慈善与人民城市建设和党的群众工作有机融合以及社区慈善组织网络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介绍了武汉户部巷社区慈善的开展情况。户部巷社区已成立了枢纽型慈善组织——“户部巷人家慈善联盟”,并根据社区实地调研结果建立了社区需求库和资源库。此外,社区慈善基金顺利筹款且已投入使用,外部引入的公益项目均已顺利开展。未来,拟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对社区慈善的认知,同时探索游客融入社区慈善的路径。
慈善分会副会长、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彭志坤介绍了社区“眼健康”项目进展以及对社区慈善实验项目未来做法的思考。目前“眼健康”慈善服务已在6个试点社区成功实施,长沙市慈善总会更是积极推动了市内试点的全面展开。未来,还将继续做好需求摸底,动员“眼健康”志愿服务力量,实现资源精准对接,力争实现11个试点社区全覆盖,期望通过“社区-街道-地市-示范城市”的推进路径,真正使居民形成爱眼、护眼、用眼的行为习惯。他表示,未来社区慈善实验试点还可以通过社区公益慈善组织及时发现各类人群需求、及时链接资源,从而促成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介绍了酒泉市官北沟社区和成都市桐林社区的社区慈善实验进展。自8月以来,官北沟社区更新了社区慈善实验项目的沟通机制,联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街道举办月度例会;社区社会组织祯祥社培育的社区志愿队、社区能人和居民在社区内积极开展互助活动;公益慈善项目已落地开展并根据社区实际需求进行了项目升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关注社区慈善,出台了相关促进政策;社区两委也亲身感受到项目对基层治理的积极影响。桐林社区推出“善美桐林”项目有效促进了社区慈善基金的社区内循环,挖掘了在地历史资源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动力,目前已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助老服务等。
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总结了深圳、娄底两个试点社区的本年度发展情况。她指出,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已经搭建了资源募集、服务提供、活动开展、新闻传播的运营框架,专业意识有所提升,慈善活动开展众多。目前,在社区内明确了服务空间,且初步建立“两库”。未来,社区慈善活动的优化方向为品牌化,同时考虑与公众教育、资源整合、社区凝聚相融合。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强社区内部动员能力和资源筹集能力。同时要增强对社区领航者的培训与支持。
学会副秘书长、慈善分会副会长刘佑平介绍了长沙东山村社区慈善实验项目的年度进展。一是开展社区慈善讲堂,对社区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二是社区居民因社区慈善实验的推进而不断优化意识和生活习惯;三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了有组织的活动团体;四是成立社区慈善基金,注册社区社会组织;五是持续开展社区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为了促进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未来将在社区内进一步搭建社区慈善的工作机制,增强专业性,激发社区内生动力。
郑功成会长对社区慈善实验试点工作一年来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他强调,要让社区慈善公益成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牢靠基石和扎实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的突破口,要抓牢激活社区内生动力这一关键任务,专家们在社区发展中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应积极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同时对于社区自身提出的想法和创新给予更多的鼓励,以激发社区创造力。他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社区的基础条件,对过去一年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为未来的社区慈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