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掀起的关税战加剧了外贸风险,同时也证明了我国提前布局内循环并着力提振消费的前瞻性,这也是促进民生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内在要求。”近日,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提振消费与社会保障有效作为座谈会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提出,在目前的背景下,需要发挥社会保障解民忧、聚民心、稳预期、振消费、促平等、护安全的独特功能。
“从历史经验来看,1997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遭受金融风暴冲击时,我国强力推进‘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全球经济危机冲击时,我国迅速采取措施推进全民医保、建立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开展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两次危机的社会保障应对都迅速产生了提振消费、助力经济恢复与增长的显著效应,彰显的正是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保障安全网和经济运行减震器的卓越功能。”郑功成说。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杰秀认为,在我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当中,社会救助制度仍停留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定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偏低。应当体现普惠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完善,例如普惠性儿童福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老年人失能、失智后的养老护理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依然较重。
“如今社会保障要想发挥提振消费的作用,仅靠对已有制度安排的‘小修小补’仍然不足。一方面,关注社会保障中非常重要但实践中重视不足的失业保险;另一方面,对失业群体的保障也要分结构考虑。”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童星表示,目前存款利率不断降低但贷款利率调整比例较小,年轻劳动力群体的生存和生活负担仍然较重。促进消费的政策不应让穷人补贴富人,面对多样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要以低费或免费服务为重点,避免在“多给钱”上下功夫。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金维刚建议,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严加防范雇主通过各种手段规避与劳动者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由于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与中央要求的“保基本”差距较大,应确立合理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增长机制与目标。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针对大众的、普遍的消费需求方面的服务供给优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消费,其中,尤其要优先满足失能老人的硬性消费需求、普遍的健康消费需求等,免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实现统收统支的全国统筹,养老金缴费标准和待遇计算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成了影响个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性的一大障碍。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认为,未来应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质量,优化制度结构,实现统收统支的全国统筹,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待遇水平较低的问题,真正促进消费。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则建议,稳步提高老年农民基础养老金,从根本上解决老年生活贫困问题。要确立国民基本养老金权益平等原则,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水平。同时,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免除社会成员对失能的恐惧。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郭林也表示,应以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这包括推动供需两侧的协调匹配、助力区域及城乡协同发展等内容。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力促进医疗健康服务消费,并注重疾病预防等积极的健康消费是重中之重。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华颖表示,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面临的最大后顾之忧,应当加快优化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切实解除人们重大疾病的后顾之忧,以此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从保守型向积极型转化。
金维刚建议,应重视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问题,防止因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导致家庭返贫。对于医疗救助,建议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有效发挥医疗救助的守底线功能。
(原文链接: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2025-05/07/content_424526.html)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