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9月,羊城慈善月系列活动已拉开帷幕,慈善氛围正浓。在全城向上向善的氛围中,9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一行先后到广州市番禺区、白云区等地调研,了解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慈善工作开展情况。市民政局、白云区政府、番禺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等参加调研。
调研首站,郑功成一行来到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大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详细了解大龙社区的组织架构、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和慈善超市、“ 益槌空间 ”等社区慈善工作情况。
大龙社区党委书记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讲师周缘园共同介绍了大龙社区慈善创新实践。作为首批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试点,截至2025年8月19日,大龙社区慈善基金累计募集资金75万元,主要用于社区治理、慰问帮扶、体育文化文艺等项目。值得关注的是,该社区率先成立全市首个社区慈善服务中心,通过枢纽型组织建设,有效链接各方慈善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
大龙社区的慈善实践是番禺区以慈善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番禺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起,番禺创新探索社区慈善基金模式,首批选取5个特色社区试点,并以国家级试点大龙社区为核心载体持续深化。经过五年培育,社区慈善基金已从“有形覆盖”全面迈向“有效覆盖”,累计支持社会民生项目超1500个,直接惠及群众逾130万人次。
以大龙社区经验为切入点,郑功成一行与相关单位围绕社区慈善发展、医疗慈善政社(政企)协同等议题开展交流座谈,全面了解广州市社区慈善建设的工作成果。
作为全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活跃地,广州不仅有着深厚的慈善文化底蕴,更以创新实践持续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市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从打造社区慈善“四驱善治” 模式,到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广州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回应时代发展所急所需,不断探索慈善事业与基层治理、帮扶救助的协同发展路径,让慈善事业的“民生底色”愈发温暖厚实。
座谈会上,水滴公司创始人兼 CEO沈鹏就企业参与医疗慈善帮扶的实践经验进行分享,并对广州“水滴共助”项目进行介绍。“水滴共助”项目是水滴筹被民政部指定作为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之后的首个政社合作项目,也是政府救助与个人求助深度衔接的创新实践。该项目作为广州市民政局揭牌挂帅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依托“穗救易”救助服务品牌引入水滴筹产品服务能力,旨在为广州市户籍因病导致个人自负医疗费用较大的重病患者或其他有特殊就医需求的困难群体提供救助帮扶。项目自5月启动至今,已为11名重病困难群众和10名有其他特殊就医需求的群众成功发起“水滴共助”,帮扶资源近30万元,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精准对接。
沈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与民政、医保、卫健部门以及医院对接建立协同机制,在水滴共助已有基础上持续扩展服务边界,优化服务模式,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因病救助服务工作,为广州社会救助工作贡献更多力量。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部门代表围绕社区慈善基金可持续运营机制、医疗救助与商业保险衔接路径、数字化技术赋能慈善服务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围绕社会保障领域工作,郑功成强调,医疗救助工作必须凝聚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合力,充分释放慈善力量的独特价值,确保救助资源精准投放、落地见效。
大龙社区调研结束后,调研组一行前往番禺区慈善会,实地考察“广州市番禺区慈善业务综合服务阵地”与“穗救易?共助空间”的建设运营情况,观看慈善事业发展成果宣传片,并就社区基金运作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慈善在基层治理与事业长效发展中的赋能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9月7日下午,郑功成一行前往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白云基地(简称 “白云基地”)及白云区鹤龙街道 “云助福”共助空间,实地考察社会组织建设与慈善项目创新的实践成果。
社会组织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白云基地正通过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探索社会组织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自 2024年正式运营以来,基地以 “精准招引+生态培育” 模式为抓手,已与80余家全国性、省级社会组织互联互通。目前,基地核心区已吸引11家社会组织入驻,涵盖汽车、美妆、医疗、设计等重点产业领域,形成 “1核+ 1分园+云平台”“物理载体+网络云空间” 的立体化发展格局,社会组织在白云区的集聚效应与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在鹤龙街道 “云助福” 共助空间,调研组详细了解白云区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创新实践。2023年以来,白云区在广东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的悉心指导下,紧抓全省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建设为契机,以“政府输血,社会力量活血,群众自我造血”的理念,积极探索打造一个“云助福”救助服务品牌,在党建引领下通过“1234”四歩走推动多元力量参与救助帮扶,搭建政社联动、多元共治、精准帮扶的立体化、规范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救助网络,全力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一是聚焦党建核心点,建立健全一套工作机制,从“条块分割”转向“一体协同”;二是夯实“输血”基本点,提升服务阵地“硬实力”、强化智慧赋能“软实力”,从“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三是紧抓“活血”关键点,做强公益慈善力量、做优社会组织力量、做精社工志愿力量,从“单兵作战”转向“多方参与”;四是找准“造血”突破点,设立“一基金”、打造“一基地”、开通“一直播”、建强“一队伍”,从“输血救助”转向“造血帮扶”。2021年至今,累计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逾90万人次,有效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白云模式”。2024年,“云助福”救助服务经验举措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鹤龙街作为白云区“共助空间 ”街道级示范点,该空间整合了街道救助、家政、就业、社工、慈善、来穗人员服务、文化、法律等多元帮扶资源,构建起“一体化、一站式 ”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推动社会救助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联动,切实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现实成效。至今,鹤龙街“云助福”共助空间的联盟单位整合资源价值超过60万,服务超过5.4万人次;募集慈善基金146.5万余元,惠及超4万人次;已培育志愿者团队22支,共计开展民生政策宣传、慈善救助等相关服务43场,累计服务5000人次,点亮困难群众微心愿195个。
郑功成对广州慈善事业的发展成果、经验做法,以及社区慈善+救助的推进成效和特色亮点项目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指出,社区慈善是党建工作的好帮手、基层治理的好抓手、互助友爱的好载体,应当成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希望广州继续做开拓创新的引领者与推动者,进一步为全国慈善事业发展贡献“广州方案”, 一是要坚持调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打造熟人社会,达到“润物细无声”。二是推动本地本土文化传承,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摸清社区需求,以有效的供给满足真实的需求,有效撬动各项资源精准提供服务。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50159963570700841/?share_did=MS4wLjACAAAAiLW2ZOKxmclid1wsWskQa9PVT1DvZtI6x_sgEbPEppk&upstream_biz=client_share&category_new=__search__×tamp=1757984696&app=news_article&share_uid=MS4wLjABAAAAgSDUQKxFXICG4wWQpcpq4ZNHppGEWAo4Ke_kn0tAk3w&share_token=3c25a73e-46bf-45c9-aa6d-b89278492214&source=m_redirect)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